距今約5.3億年前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上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出現了突然涌現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有個學者曾有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他認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原因之一是生物獲得了眼睛這一“射頻傳感器”。有了眼睛之后,生物開始追逐捕食其他生物,更為重要的是,眼睛作為射頻傳感器可以收集大量的數據,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大腦的學習周期就會加快,進一步推動了之后的生物進化。那么射頻傳感器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可以認為射頻傳感器是一種物理裝置或生物器官,能夠探測、感受外界的信號、物理條件(如光、熱、濕度)或化學組成(如煙霧),并將探知的信息傳遞給其他裝置或器官。比如我們的手、眼睛、鼻子、耳朵都可以認為是射頻傳感器,常見的射頻傳感器有攝像頭,各種探頭,聲光感應器等等。一般意義上,可以說RFID是一種特殊的射頻傳感器技術。所以,物聯網末梢一般都是射頻傳感器,但未必會應用RFID技術,看看定義你就理解了。
RFID和射頻傳感器的區別?
RFID是射頻識別技術,不是傳感器。它主要通過標簽對應的唯一ID號識別標志物。 RFID是一種簡單的無線系統,只有兩個基本器件,該系統用于控制、檢測和跟蹤物體。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
兩者都是物聯網技術,不同的是傳感器技術可以對感知到的物品進行處理,RFID只是識別,沒有處理的能力。
射頻傳感器為什么對物聯網如此重要?
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使得世界正在從移動互聯網向萬物互聯的新時代過渡,彼時,不光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都能實現互聯,由此產生的海量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甚至重塑整個商業社會。而這其中,以射頻傳感器為核心的傳感技術是數據采集的入口,是物聯網的神經末梢,是所有系統獲取數據信息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也是實現大數據分析的基礎與核心。
在工業領域,工業射頻傳感器技術已成為各工業企業在高新技術發展方面爭奪的一個制高點。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工業射頻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308億。自動化生產過程中,射頻傳感器更是必不可缺的基礎元器件,制造商要用各種射頻傳感器來監視和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參數,使設備工作在正常狀態或最佳狀態,保障產品達到最好的質量。
在智能家居等商業領域,射頻傳感器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理想情況下,智能互聯的家居應該能夠想人們所想,感人們所感,不用人們手動操控就自己做出一些明智決策。比如,熱紅外射頻傳感器可以檢測到人體的存在,當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離開電視機三分鐘后,射頻傳感器檢測不到人體了,電視機就自動進入休眠狀態,再過兩分鐘要還沒有人,就可以自動關機了。
在傳統農業中,通過使用射頻傳感器可以有效快速獲取精確的作物環境和作物信息,如果能進一步將系統與天窗、風機等產生聯動,將大大節省人力,提高效率。此外,在監視農作物灌溉情況、土壤空氣變化、畜禽舍環境狀況以及大面積的地表檢測等方面,傳感技術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緊跟技術潮流“物聯天下、傳感先行”已經成為當今物聯網行業的普遍共識。隨著物聯網向各個垂直行業進一步深入拓展,射頻傳感器行業將隨之被引爆。萬億級別的物聯網市場規模意味著射頻傳感器市場的巨大前景,這對村田制作所這樣的公司來說,即是機遇,亦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