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100萬個液化石油氣瓶的大型充裝企業上海液化石油氣經營公司,由于采用了一套氣瓶充裝流水線數據RFID自動采集系統,從而從根本上控制住了非自有氣瓶、超過檢驗周期或報廢的氣瓶流入充裝環節,同時在充裝前通過自動稱重,計算出氣瓶內的殘液量并寫入RFID氣瓶標簽,為液化石油氣瓶“精確充裝”創造了條件。
無獨有偶,每天充裝量在6000瓶左右的工業氣瓶充裝大型企業寶鋼集團五鋼氣體公司,通過RFID電子標簽應用,所有的氣瓶充裝生產和質量管理實現了無紙化管理。
在上海舉行的RFID氣瓶電子標簽標識應用考察和行業應用標準實施研討會上,當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上海兩家企業的氣瓶電子標簽應用后,不僅對RFID電子標簽在強化氣瓶安全管理和提高氣瓶充裝生產效率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對電子標簽在氣瓶安全方面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工業氣體關乎特設安全
我國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大量工業氣體原料和民用燃氣使用氣體壓力設備(如長管拖車、罐式集裝箱、氣瓶等)輸送。目前,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危險化學品生產和應用大國,鋼鐵、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等行業使用的大量危險化學品氣體(如氧氣、氫氣、液氯、液氨、溶解乙炔等)很多都是采用氣體壓力設備進行輸送。而在社會生活中,醫用氧氣、民用液化石油氣、壓縮天然氣等也是采用氣體壓力設備輸送。另外,車用燃氣汽車的發展,車載燃氣氣瓶也已經廣泛使用于叉車、出租車、物流配送貨車等機動車上。
全國氣瓶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目前擁有包括民用液化石油氣瓶、工業氣瓶和車用氣瓶等在內的各類危險化學品氣瓶達1.4億只,遍布工廠、家庭、醫院、實驗室、出租車和其他公共場所。各類氣瓶充裝單位近16000家,各類氣瓶檢驗站1500余家,瓶裝燃氣汽車加氣站近1000家,涉及危化品氣體生產、經營、儲存、運輸的相關企業和經營單位更是數以萬計。
近年來,每年氣瓶安全事故在八大類特種設備中居第三位。“從發生事故的氣瓶種類來看,氧氣瓶、液化石油氣鋼瓶仍處于事故高發期;從發生事故的環節來看,主要發生在充裝、使用以及銷售運輸和車用氣瓶安裝環節;從發生事故的企業來看,主要發生在個體、私營企業等中小企業。”全國氣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黃強華告訴記者,氣瓶事故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企業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非法安裝、使用的情況屢禁不止等。另外,各項氣瓶安全管理制度難以落實到位,除了企業安全意識問題外,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還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支撐。
“工業氣體行業是一個具有高壓、低溫、易燃、易爆等危險特征的行業,屬于危險化學品范疇,生產出的產品絕大部分是一類、二類危險化學品。為了加強氣瓶安全管理,國家制定了一整套法規、規范、標準,并且實施了嚴格的監管。盡管如此,氣瓶安全事故仍在發生,所以應該考慮使用更先進的方法來管理氣瓶。”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孫國民說。
小標簽帶來大革命
上海營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解秋分析認為,制約我國氣瓶安全和充裝質量管理主要有三大障礙:氣瓶充裝企業相互串瓶,對非自有氣瓶充裝,導致氣瓶安全管理失控;對超檢驗期限的氣瓶不作識別,超檢瓶仍被繼續使用,其安全更加是無從保證;對于液化石油氣瓶,瓶內殘液不作計量,無法實現對氣瓶的“精確充裝”。從氣瓶分散使用、流動性大的特性和對其安全監察實時跟蹤的必要性,以及在流水線上需要實現對氣瓶充裝數據自動采集和處理等的要求出發,電子標簽用于氣瓶標識是合適的。
據悉,氣瓶安全監管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氣瓶充裝加氣企業、氣瓶運輸儲存單位、氣瓶檢驗單位、瓶裝氣體使用單位和有關監管部門。“對每只在用危化品氣瓶實行從制造、使用登記、充裝、運輸、儲存、檢驗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動態監管,將是我們追求的共同安全目標,但通過傳統的人工方式將很難實現。”黃強華說,在每個氣瓶上安裝一個RFID電子標簽,以此作為氣瓶唯一標識,就像每個人有一個身份號碼一樣,通過電子標簽可對這個氣瓶“身份”作出準確確認,可以及時發現不合格氣瓶,有效消除安全隱患。
具體而言,氣瓶的檢驗、充裝、配送等動態信息,可在RFID電子標簽內進行記錄和更新,同時保存在數據中心的計算機內,隨時提供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查詢。對于高危險性化學品容器的運輸,則通過RFID電子標簽與車載GPS終端的數據通信,對這臺車裝載的危險化學品氣瓶、車輛所處位置與狀態等進行監控。針對車用氣瓶,可通過氣瓶電子監管數據中心實時監控各地充裝站的工作情況,細化到每一臺售氣機、每一把加氣槍、每一支正在充裝的氣瓶、每一輛正在充裝的汽車和每一個正在進行充裝操作的工作人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動態監管。
據了解,上海市在乙炔氣瓶管理上率先試用RFID電子標簽并取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從2006年開始,上海市已連續4年將危險化學品氣瓶RFID電子標簽標識列入上海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推進,在2009年前,對全市400萬氣瓶全部采用電子標簽進行管理。
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湯曉英表示,上海市400多萬個氣瓶通過RFID標簽的自動識別,實現了對氣瓶的安全狀態、配送的物理位置等的跟蹤;在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部門建立了氣瓶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并已投入運行,提高了政府對危險化學品氣瓶安全監管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全市氣瓶安全事故因此明顯減少。氣瓶充裝企業普遍接受對電子標簽等高新技術的應用,改進了氣瓶的充裝、檢驗工藝流程,提高了企業的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期待全面突破
目前,重慶、山東、寧夏等地,也相繼開展了基于RFID電子標簽的氣瓶安全監管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氣瓶安全情況有所改觀。但氣瓶電子標簽和其他電子監管在國內尚屬首次,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
我國RFID電子標簽在氣瓶安全管理方面如果要全面應用,至少還要突破兩道坎:首先強制推廣的法律、政策依據問題。RFID電子標簽監管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現有政策法規尚未涉及,對包括氣瓶在內的氣體壓力設備,還沒有必須使用RFID電子標簽監管的強制性規定;其次RFID電子標簽監管標準缺失的問題,包括氣瓶在內的氣體壓力設備RFID電子標簽監管的標準,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在使用RFID自動識別技術對危險化學品氣瓶進行管理時,應當先從工業用、危險性較大的氣瓶以及民用石油液化氣瓶和車用氣瓶監管做起,然后再應用到其他氣瓶上。
在我國全面推廣氣瓶RFID電子標簽應用,還存在氣瓶在社會大流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氣瓶充裝站規模普遍較小安全投入意識和能力不強、氣瓶電子標簽的售價偏高以及使用單位對氣瓶RFID電子標簽的優越性了解不夠,對先進的管理手段認識不足等諸多的障礙和問題。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大對氣瓶充裝站充裝自有氣瓶工作的監管力度,并用“物聯網”的概念來認識氣瓶RFID電子標簽的應用,拓展氣瓶RFID電子標簽的應用功能。
不過中國現有的13億多只氣瓶及其15000多個氣瓶充裝站等巨大的市場,也昭示著氣瓶電子標簽市場商機無限。為此,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專門倡議發起成立了氣瓶電子標簽產業聯盟組織,以推進和規范氣瓶在電子標簽在全國范圍內應用。“我們應積極推廣應用氣瓶電子標簽,用先進手段對氣瓶實行全過程的動態電子監管,實現對氣瓶的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減少和杜絕事故的發生,造福人民。小標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