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稱“工博會”)上,LED照明技術、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節能建筑、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后世博戰略新興產業的成果,仍將扮演 “主角”。與此同時,RFID(非接觸式射頻識別芯片)的未來超市、意念耳機、人造耳蝸等展示品,因為與人們生活更為貼近,也成為展會上的亮點。
未來超市:不用掏出錢包即可結賬
RFID為人們勾勒出了一幅未來超市的美妙圖景——這個超市鮮有營業員和收銀員,顧客結賬不用排隊,甚至不用掏出錢包。
顧客步入未來超市購物之前,先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填妥個人信息,申領一張與顧客銀行賬號掛鉤的RFID電子消費卡。當顧客推著購物車進入超市時,按照提示把電子消費卡往電子門上一刷,門上的天線即能采集到消費卡芯片里的信息,顧客耳邊隨即響起“×××(顧客的姓名),歡迎光臨”的問候。而當顧客把選購的商品放入購物車時,商品的價格、產地等信息,會立刻顯示在購物車上部的微型電腦顯示屏上。
原來,未來超市貨架的商品外包裝上,同樣安裝著RFID射頻識別芯片。購物籃能夠識別和讀取RFID芯片上的內容,再通過超市內布置的無線網絡,傳輸到購物車上的微電腦。與之相對應的是,貨架旁邊的電腦顯示屏也顯示了貨物減少的數量,一旦貨物減少到一定程度,電腦就會自動生成訂單,向供貨商發出補貨指令。
當顧客購齊了所需商品,滿載而歸地走出商店大門時,收銀臺上的電腦會把購買的貨物數量、價格等一一算清,直接通過電子消費卡從銀行轉賬。
“哪怕是一卡車的東西經過門口的收銀臺,賬目也能立即結清。”上海浩斌電子標簽研究專家解秋介紹說,國際上一些大賣場,如沃爾瑪、麥德龍等已經在控制倉儲、分揀貨品等環節上采用了這種技術,物流成本在幾個月內就下降了1%左右。不過,“未來超市”所展示的技術應用,并不局限于超市本身,“從未來超市,人們可以更清晰地明白物聯網到底是什么概念。”
任何物體,當它被植入了RFID芯片,與計算機網絡相連之后,就會獲得“感知”的能力。當建筑物中引入了物聯網后,空調、電燈等將通過網絡由電腦來精確調控,能耗會大大降低。同樣,物聯網也能讓人們的生活“一勞永逸”,有人已經開始嘗試用電腦和芯片來控制門窗以及吸塵器,只要點擊鼠標,家里裝有芯片的吸塵器就會自動工作,把屋子打掃得一塵不染,窗戶上的芯片也接到了指令,自動開啟,進行換氣,而這一切都很可能是你在辦公室里遠程操控的結果。
意念耳機:腦電波控制一切
僅憑頭腦中的意念就能自如操縱游戲里的角色,對于絕大多數游戲玩家來說,是一件再愜意不過的事情。
其實,意念耳機的構造并不復雜,它對于人類意識的解讀能力來自于特殊的傳感裝置,以及情緒辨識程序。當人們進行思考時,大腦皮層就會發出活躍的腦電波,意念耳機上安裝的特殊電極接頭——傳感器能將腦電波狀態記錄下來,緊接著,這些腦電波信息就會被傳送至情感運算庫,被直接“翻譯”成不同的情緒。嵌入耳機芯片中的應用程序,接收到了來自情感運算庫的信息,在程序辨識這些情緒后,就會把這些結果轉換為相對應的操作指令。
此外,這款意念耳機還具備了腦波數據的提取、分析、監控功能,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這款耳機了解孩子的學習效果。意念耳機會收集、辨識學生的腦電波,然后把判斷結果顯示在與之相連的電腦或者手機上,學習效果如何,老師和家長一目了然。
國產化的人造器官
還記得在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里讓聾啞人煥發新生的人工耳蝸嗎?這樣的科技成果,也出現在了工博會的現場。
“如果把人的耳朵比作電話,那么人的耳蝸就像電話的麥克風,而后面的聽神經就相當于電話線。”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聽覺醫學臨床中心臨床部主任遲放魯教授打了個比喻,來解釋人工耳蝸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能聽到聲音,是由于聲波經過外耳收集、中耳傳播到達內耳,由內耳的耳蝸負責把聲波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再通過聽神經傳到大腦。這樣,人類就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如果耳蝸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功能下降,就會引起感音性耳聾、深度耳聾甚至全聾。“如果電話線沒壞,麥克風損壞了,我們就可以想辦法做一個人造‘麥克風’,重新實現通話功能。”遲放魯說。
除了國產的人工耳蝸之外,工博會上展示的人工心臟瓣膜、定制型人工關節等醫療器材,均出自國內企業之手。中國的醫療創新實力已在工博會上初露端倪。